在這一份至關重要的公告里,江淮汽車宣布已經于9月6日在德國沃爾夫斯堡與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簽署合資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擬以新能源汽車產品為基礎,成立一家合資公司。
江淮汽車公告稱,雙方將力爭在備忘錄簽訂后的五個月內商定并簽署正式協(xié)議。更加細致的內容隨后拋出:雙方將分別以現(xiàn)金及/或其他有形或無形資產出資方式各繳納50%初始注冊資本,成立一家以新能源產品為基礎的合資公司。雙方還約定,將在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的研發(fā)、生產、銷售、出行方案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這個消息多少有點在意料之中,而更重磅的點在于——江淮與大眾的合作模式。關于江淮與大眾的合資上,外界也一直猜測,江淮和大眾將復制騰勢模式。但從目前江淮的表態(tài)來看,后者將走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騰勢技術合資公司的形式,江淮“聯(lián)姻”大眾的合資公司將實現(xiàn)研產銷一體化。外界對此關注的焦點在于,一旦雙方合資的事宜落到實處,與江淮聯(lián)手成立的“江淮大眾”則會成為大眾在中國合作的第三家乘用車企業(yè)。
而上述情形一旦成真,此舉是否會打破國外車企在華合資公司中不能多于兩家這一20多年不變的政策紅線,而這對于中國汽車行業(yè)以及在華投資的車企而言會有怎樣深遠的影響都是未知。事實上,在中國汽車市場大力鼓勵新能源汽車的政策引導下,政策制定方對于涉及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相關政策的態(tài)度十分微妙。
“江淮大眾”的謎題揭曉
江淮與大眾的牽手來自于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在2015年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前往合肥,期間一起視察江淮乘用車生產基地,彼時陪同默克爾來華的眾多企業(yè)家中,便有大眾“尾氣門”事件曝光后的新任CEO穆勒。在江淮汽車考察期間,參觀完江淮汽車的李克強總理興致頗高。
在即將離開江淮之際,李克強總理向圍觀的江淮汽車員工說:“你們有人說希望和德國大眾合作,我今天下午便要見他們,我會給他們講這個事情。”這等于是現(xiàn)場答應要促進江淮和大眾汽車的合作。此后2016年“兩會”期間,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正式確認在與德國大眾進行接觸,探討合作的可能。
在9月之前,雖然大眾和江淮均有正面回應,但對合作一事均未敲定說死。而關于大眾汽車和江淮汽車合資合作項目的猜測紛紜。經濟觀察報此前也曾分析,認為江淮大眾雙方可能會在三個方面:其一,在卡車、皮卡等商用車領域展開合作;其二,大眾與江淮合作的落腳點在大眾廉價車項目,但可能性不是很大;其三,新能源汽車,具體模式將參考比亞迪(56.010, -1.01, -1.77%)和戴姆勒的“騰勢模式”。
目前,雖然合資公司的投資規(guī)模、商業(yè)模型等細節(jié)仍未對外披露,但經濟觀察報記者獲悉,這一聯(lián)姻公司合體后的第一款車型將落子在純電動乘用車領域。“合資產品的首款車型將是純電動乘用車,公司預計明年一季度前可正式建立,2-3年后形成規(guī)模化生產能力,未來合作范圍也有很大可能將延展到商用車。”知情人士透露。
一些分析認為,江淮汽車已經掌握了新能源汽車整車平臺的核心技術和能力,尤其是三電(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的開發(fā)能力,無疑這是大眾最為看重的關鍵因素。但毫無疑問的是,如果缺少高層的牽線搭橋,江淮無法與在中國盛極的大眾搭上線,況且大眾目前兩個合資方分別為一汽集團和上汽集團(21.150, -0.25, -1.17%),一個是中國第一家汽車央企,被稱之為共和國長子;另一個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汽車集團,大眾不會輕易拋開上述兩家再在中國尋找乘用車合作伙伴。
目前,江淮汽車投資新建了15萬套電池及電機電控產能基地,除此之外,江淮汽車為了合作生產蔚來汽車合作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正在新建一個專門生產新能源汽車的工廠。而完整的配套以及與蔚來的合作所帶來的新能源汽車制造經驗也是大眾從合作角度而言十分看重的理由。
經濟觀察報記者獲悉,大眾汽車和江淮汽車“合體”后的第一款車型將落子在乘用車領域。“如果政策沒有問題的話,五個月后會簽署正式合作協(xié)議,而合資公司首款車型將是純電動乘用車,品牌和產品定位在高性價比。”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對此,作為上市公司的江淮汽車十分謹慎,僅表示尚無法對外確認與大眾合作的具體內容和細節(jié),“在江淮汽車內部,知道合作項目細節(jié)的人一個手就可以數(shù)得過來。但隨著合作的不斷進展,很快就會有具體細節(jié)披露出來。”江淮汽車內部人士如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