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一年的戰略調整,退出房地產和加強金融及農業板塊,聯想控股總裁朱立南對公司未來價值的爆發躊躇滿志。
“按照現有規定,直到2018年開始我們旗下的子公司才能獲準拆分上市,我相信在2018-2020年,會是我們的公司上市以后價值得到比較顯性的市場認可的時間點。”他說。
他的表態也令一旁端坐的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頻頻點頭。在2017年3月29日中午發布的聯想控股年報中,該公司歸屬本公司權益持有人凈利潤為48.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
而截至29日港股收市,聯想控股股價為每股20元港幣,“距離當初上市時的股價來說還有很大差距,但是作為公司高管來說,我對聯想控股的股價還有很大信心。”朱立南說。
信心的來源一方面在于前文所述,三年內將會陸續分拆子公司上市;另一方面來自于他對于聯想控股本身業務特點的判斷。“作為一家投資控股型業務公司,它是需要有一定的周期來體現它的價值增量的,要更中長期來看待聯想控股的發展。”朱立南說。
在今年聯想控股的年報中,于雙輪驅動之外首次提出聚焦戰略投資三大板塊及海外投資、有效提升資產價值和資本回報和持續優化戰略組合,圍繞著三項中短期規劃開展其公司投資業務。
金融成聯想新支柱
盡管發布會上并未透露,聯想控股旗下哪些板塊和公司具備IPO條件,只待三年限制期滿即可IPO。但朱立南明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金融板塊是目前也是將來聯想控股最有可能成為利潤支柱的業務。
“我們希望打造出一個有相當大當量的資產噸位,盈利能力也比較強,成長比較穩健的業務,來支撐我們的資產負債結構,”他說,“這個利潤支柱非常有可能在金融這個板塊產生。”
而在金融板塊內部,成為聯想控股下一步最為重點方向的則是保險。
“歐洲目前是我們境外發展金融業務重點看的區域,我們之前嘗試性投資了英國的養老保險PIC,我們也在看其他的一些項目,而金融板塊未來的支柱很有可能在保險領域,包括國內和海外的。”聯想控股副總裁李蓬向記者表示。
在金融板塊方面,除了正在進行的國內保險拍照標的的尋找之外,目前聯想控股已經向證監會提交了申辦證券公司的申請,“我們很快會在國內提交申辦一家財產險公司的申請,而金融科技也是我們重點關注的方向之一。”李蓬說。
而更加側重于非IT板塊的業務進展,則是為了降低IT板塊在聯想控股整體收入中的相對比例。“我們希望公司能夠聚焦在其他重點業務上,能夠讓公司更均衡地發展。”朱立南說。
戰略投資聚焦
盡管2016年全年凈利潤增幅并不大,但聯想控股戰略投資板塊的業務同比扭虧,從2015年的虧損3.27億至2016年的盈利26.92億。
從戰略投資旗下的具體業務板塊來看,除了創新消費與服務虧損外,其他四大板塊全部實現了盈利。新材料收入增長156%同比扭虧盈利1.41億,農業與食品收入增長99%,凈利潤同比下降49%。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在聯想控股的凈利潤結構中,IT也就是聯想集團的貢獻占據非常大的比重,而在今年,金融超越IT,成為為聯想控股凈利潤貢獻最多的業務板塊,以15.36億元的凈利潤,占據總比例的32%。
財務投資方面,利潤同比去年有著47%的下降。“財務投資整個的利潤是以公允價值的變動來產生的,因為去年資本市場整體不太好,所以我們的盈利有所下降,但三家投資公司的投資基本面都非常健康。”朱立南說。
業務表現之外,聯想控股今年新提出了聚焦三大戰略領域的中短期策略,可以從全年聯想控股的布局中看出端倪。
從存量資產優化上看,9月18日,聯想控股發布公告,將除自用的融科資訊中心園區以外的房地產資產,作價136.5億元人民幣打包出售給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
而在增量資產方面,去年聯想控股全部的投資都集中在其金融、農業與食品和創新消費板塊。2016年宣布作價2.03億澳元控股澳洲海鮮品牌KBSeafood;2.37億元人民幣控股上海德濟醫院;1.1億英鎊投資英國養老保險投資公司PIC。